0800-323-188

大肠癌发生率降低90%!不想瘜肉变成大肠癌,该建立的4个好习惯

专栏作家
柏忕健康管理中心副主任 罗鸿源医师

 

大肠癌早期检查早期治疗

大肠癌连续9 年高居国人十大癌症第一名,许多民众都知道,瘜肉是演变成大肠癌的主因,经由筛检发现大肠瘜肉并切除,已被证实可以降低大肠癌发生率76- 90%;透过大肠瘜肉的切除(特别是腺瘤型瘜肉)也被证实可以降低因大肠癌死亡的机率(下降53%)。

 

远离大肠癌说难不难,我就从筛检的角度让读者知道,什么是预防大肠癌需要建立的好习惯:

要建立好习惯之前,得先了解瘜肉,瘜肉(Polyp)跟结节(Nodule)都是身体内细胞的增生,至于增生的细胞是恶性还是良性,则有待病理检查的确认。

不一样的是,结节通常长在体内实质器官如肺、肝等地方;瘜肉则多在中空组织如鼻、胆囊、胃、肠,我们说的大肠瘜肉,从病理学的观点,最常见的有增生型瘜肉跟腺瘤型瘜肉两种。

 

内视镜检查

一有瘜肉就要切除吗?这就得看是上面哪一种瘜肉来判断,随着医学光学仪器的进步,我们医院全面透过窄频内视镜系统(NBI)进行大肠镜筛检时,已有95%的正确鉴别率,可单从内视镜观察来判断受检者的瘜肉类型。

NBI好比就像黑白照片转为彩色照片,从过去传统白光到蓝绿光,可在布满红色血管的肠道,分析出瘜肉类型,甚至找到厚度不到0.5公分的扁平腺瘤,而且只需按个钮,操作方便,大幅缩短检查时间及揪出需要处理的瘜肉。

我特别找出两张在NBI底下,增生型瘜肉以及腺瘤型瘜肉的图片。

 

一、增生型瘜肉:传统白光底下,瘜肉颜色跟肠道黏膜粉肉色接近,甚至略白。 NBI底下,则呈现白色。

大腸增升息肉影像

二、腺瘤型瘜肉:传统白光下比较红。在NBI下面则是呈现棕色(猪肝)色。

大腸健康檢查

 

会有这种颜色上的差别,是因为两种瘜肉表面的血管组织及上皮小凹的型态略有不同。增生型瘜肉成因不明,与个人体质较相关,增生型瘜肉一旦生成大都不会消失,而且常常数目很多,多生长于直肠及乙状结肠,但这类瘜肉不一定要切除,一般认为增生型瘜肉不会变成大肠癌。

腺瘤型瘜肉除了个人体质之外,与后天饮食习惯也有关系,这种瘜肉的表面在窄频内视镜下,有时看起来像许多小虫子盘旋一起。此外,恶性肿瘤需要靠新生血管来支撑不断长大,所以在窄频内视镜下同样也呈现棕色,只是纹路可能较不规则。

腺瘤型瘜肉一定要趁小割除,瘜肉切除时需要考虑大小、形态及生长的位置来决定切除时所使用的方法。

 

NBI精准检测腺瘤

中心开幕以来,透过NBI受检的腺瘤侦测率高达30%,等于平均每10个受检者就有3个有腺瘤型瘜肉。透过以上说明,不想跟大肠癌做朋友的你们,腺瘤型瘜肉的筛检预防是关键,也是建立好习惯的重点,因此:

1.  不要姑瘜养奸:

腺瘤型瘜肉从无到有要花多久时间?这得看个人、家族史、后天生活习惯、饮食而定。不过,透过NBI看到的腺瘤瘜肉,到后来发展成大肠癌的时间,平均是10年。不过,这并不代表晚点处理没关系喔,越小的腺瘤型瘜肉只要立即夹除就好,但瘜肉越大,不但要电烧切除,甚至化验后若确诊大肠癌,有一部分侵犯到黏膜下层的病患,可能要接受开刀治疗,复杂无比,还要担心癌症转移风险。所以,受检者应该要有积极的筛检心态,选择精密仪器配合专业医师操作,不会错杀,也不会漏一。

2.   无痛大肠内视镜的检查频率:

瘜肉发展成大肠癌虽然平均长达10年,但现代人真的吃太好,加上压力大,都是腺瘤型瘜肉「春风吹又生」的原因,通常我们建议被侦测出瘜肉之后,平均2~3年追踪一次。但医学上有所谓的大肠间隔癌的发生,这可能是与肠道清洁度、生长位置、型态扁平或生长迅速等因素有关,所以建议第一次进行无痛内视镜后,若有发现腺瘤型瘜肉,可于1~2年后再次追踪,以减少间隔癌发生的机率。

3.  受检年龄提早到35岁:

目前大肠癌发生年龄多在50岁以上,换算前10年前可能就有腺瘤型瘜肉的存在,所以大肠健康检查年龄多建议从40岁开始。然而,大肠癌发生年龄正在年轻化,50岁以下的大肠癌病患约占十分之一,因此我建议,若是高风险族群,更早期的预防可以考虑从35岁开始。

4.   良好的饮食做息:

除了运动,正确饮食绝对是预防腺瘤型瘜肉的好习惯,避免吃红肉、加工食品、烧烤等食物之外,不少研究认为摄取叶酸、大蒜对减少大肠癌有所帮助;这些营养学上的论述已多,就不再多述。

健康專線 0800-323-18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