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800-323-188

母亲骤逝》医师告白:此生最后悔!妈妈生前健检时,我居然没做这件事...

专栏作家
柏忕健康管理中心主任 韦朝荣医师

 

6年前的某天上午,母亲的一位朋友突然打电话给我,告诉我母亲上午突然身体不舒服送到医院急诊室。当天我本来是请假要跟太太前往希腊开会,晚上即将起程,不一会儿急诊医师打电话传来了噩耗。即使自己是医生,经常面对生老病死,面对最亲的亲人突然撒手人间,震惊的程度,跟一般人真的没两样…..


妈妈过世的那一年,她73岁,在65岁时,因腰椎狭窄需开刀,开刀前做了血液检查,发现患有糖尿病,术后顺利也听从医生建议,开始服用糖尿病药物好控制血糖。

身为虔诚佛教徒的她长期茹素,淀粉类与豆类食物、面粉、大豆加工食品,如面麸等经常成为主食。


她很喜欢到处趴趴走,经常跟着朋友参拜国内外庙宇,体力消耗大,不知不觉地也养成在餐与餐之间吃饼干、甜食,体型微胖…都是她容易患糖尿病的风险因素。


在确诊糖尿病后,我妈并未因此调整自己的饮食习惯,加上很不喜欢受拘束,只要在医院任职营养师的小妹打电话来监督,就会回呛:「我年纪都这么大了,不能让我过得开心一点吗?」到后来被管烦了,就偷吃,若要勉强配合,她干脆在例行回诊前几天乖一点,好让检查报告过关。

控制糖尿病这条路,我的妈妈总是处于60分上下,游走及格边缘,到了70岁,她还会说「活到这年纪也差不多了,我只求好走啦。」她对健康管理的意识可以说是薄弱消极,即使如此,生活还是如往常规律,糖尿病虽没有转好,但也没有明显的恶化。


就在73岁的某天,她跟着朋友到花莲旅游,在第二天上午回程时,这位阿姨发现她意识状态改变,皮肤发黑,紧急送到医院急诊室。听阿姨说,妈妈去世当天的早上,她起床曾说过没力,还冒冷汗,胸闷胸痛,被周边朋友建议看医生,却因为忘记带健保卡还说「没关系,等等应该就好,反正今天就回台北。」后来实在没力气无法下车跟随行程,干脆径自在车上休息,孰料等大家结束后回到车上,看到的竟是这般结局。

 

急诊室医师的诊断是急性心肌梗塞,就是一般所谓的冠心症。我妈虽然说过她只求好走,这样的走法跟她的预期确实很像,但对在世的我们来说,仍是十分不舍。对于未能在之前就筛检出她的冠状动脉疾病,一直是我内心的遗憾和内疚。

 

冠状动脉检查

学医的人都知道,更年期后的女性,若有糖尿病等三高病史,发生心血管疾病的风险,比一般同龄女性要高出2至4倍。然而,在目前临床医学建议上,通常判断病人是否要积极做心脏电脑断层冠状动脉摄影检查,会以就诊者(受检者)是否有症状做依据,妈妈从没发生过心绞痛,我不自觉的疏忽这个风险因素,因此错失她需做冠状动脉检查的时机。

 

相较于我妈妈,我的岳母也是后天性的糖尿病患者,但她因为曾经出现心绞痛而就医检查,冠状动脉钙化指数颇高,之后岳母高度重视,自律甚严且小心控制饮食体重及运动,血糖不但控制得宜,后来因为配合控制得很好而停药。


我母亲过世至今已多年,到现在我还是有无法见她最后一面的遗憾,这个遗憾,让我对医学一些基本指引与原理,也有了重新思考。

 

我妈妈跟岳母都是高龄,但一般健康检查项目不包括冠心症心脏检查,通常,这样的检查在国外的适应症标准,是怀疑心绞痛才能做,没有就不需要。在台湾,医师也会遵循这样的指引(guideline),依此,我母亲是不用做的。


然而,这样的指引虽然有统计根据,却没有把病人及家属心理创伤的因素算进去,它只是考量到疾病死亡率和医疗费用问题。特别是在西方国家的医疗检查,常常考虑的是性价比,无论是个人或国家财力,他们都会认为使用某些较昂贵精密的检查做筛检是不划算的。

 

但我思考后发现,从个人(承受风险度)与国家观点,身体健康检查的必要与否,考量并不同,甚至也有文化传统的因素影响在内。这也随着预防医学已被重视,期待在未来取样数够完整后,能有属于预防医学领域更具个人化的诊断指引。

【2014.10.13 良医健康网】

健康專線 0800-323-18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