专栏作家
柏忕健康管理中心副主任 罗鸿源医师
因健康意识抬头,「瘜肉最好要切除」这观念已普遍为现代人所接受。然而,若肠内的瘜肉多达30~50颗,要一次切完实在太折腾病人,我从事肠胃专科20年来,就碰过这么一个罕见案例,年事已高的张妈妈,在二度罹患肠癌后,靠着极高配合度,与我合作长达10年,总算把肠子内大小不等的瘜肉逐渐清除。
张妈妈乐观、健谈,就像在逛市场买菜随时可见的妇人,与女儿两人相依为命的她,10年前先在他院确认升结肠有恶性肿瘤,诊断为大肠癌三期,完成手术后,经转介才来找我化疗与大肠镜追踪。
我一看她大肠镜的片子,哇赛,里面竟布满大小不等的瘜肉,肉眼判断已比常人高出数倍,心里马上浮现:「这不就是少见的家族性瘜肉症?」内心除了小小震惊,也赶紧冷静数了一下瘜肉数量,还好不到50颗,以她当时60多岁的年纪,这样的瘜肉数目称不上家族性腺瘤瘜肉症,判断为衰减型家族性腺瘤瘜肉症。
所谓的家族性腺瘤瘜肉症,又叫多发性瘜肉病,除了是一种遗传性疾病,通常瘜肉在12~15岁青春期就会出现,患者最早可从30岁就出现上百颗到千颗的瘜肉,并具有很高的癌变机率。张妈妈的瘜肉虽然比平常人多,但当时已60多岁的她不到50颗,算是可控制的案例,但这么多的瘜肉到底要不要一次切完呢?这就得要谈谈大肠瘜肉切除的一些观念了。
基本上,有些瘜肉不一定要切除,只要透过有经验的内视镜医师诊断,若属于增生型瘜肉不具癌变风险者,90%追踪观察即可。
再依据2011年美国消化内视镜学会的报告,大肠镜瘜肉切除导致出血机率0.1%~0.6%,肠穿孔机率小于0.1%,发生的原因与瘜肉的大小、位置、切除数目、肠道清洁程度、接受切除者使用药物(尤其是抗凝血药物)、接受切除者本身疾病影响凝血功能等有关。
因此,若大肠镜检查时被发现有多发瘜肉,像张妈妈这样的案例,有经验的内视镜医师其实也没有标准答案到底一次要该切多少,完全依据个人状况而定。我当时曾想过,张妈妈已经罹癌,肠子有这么多瘜肉,干脆进行全大肠切除,然而,全大肠切除恐影响生活品质,最明显的后遗症就是容易拉肚子。
一般人可能不知道,我们所谓的切除瘜肉,是经由电烧仪器,将瘜肉切下作病理检验,依据瘜肉的型状及大小不同,在套上瘜肉切除套环前,先在瘜肉基部注射药物,以利瘜肉切除及减少并发症,切除后所产生之伤口,则会使用止血夹将伤口缝合,一个过程处理不当,善后处理更是麻烦,考量到张妈妈年纪不小,也才刚开刀,我建议她一边化疗,每半年就来照大肠镜,每次我帮她挑癌变风险最高的4~5颗,看看能否获得控制。
张妈妈是配合度很高的病人,只是断断续续不到两年的化疗疗程一结束,因为女儿工作迁到南部就中断追踪,我叨念归叨念,病人远在南部只能尽提醒之力。
不幸的事情真的发生了,张妈妈因一次腹痛被送往南部医院,发现靠直肠处再度长出一颗恶性肿瘤,火速被女儿带上台北找我,这才知道她状况转恶。
幸好这次肿瘤的位置离肛门口不会太近,没有需要做人工肛门的顾虑,二度罹癌的她也从此定居台北,每半年就乖乖来找我做大肠镜,至今已第10个年头,一晃眼也已70多岁,因为定期追踪,肠子内的瘜肉控制的很好,甚至已剩没几颗,大小都不超过1cm。
对医生来说,每切一次瘜肉,都要冒着患者可能出血、穿孔的风险,何况每次帮年纪不小的张妈妈处理瘜肉约4~5颗,又比一般患者更需要费心处理,我真的很感谢张妈妈对我的长期信任,10年来,看着张妈妈瘜肉越来越少,病情获得控制,真的很开心,若我在内视镜瘜肉切除的功力有所精进,张妈妈应该是背后功臣之一。
【2015.2.26 良医健康网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