专栏作家
柏忕健康管理中心 家医科医师 李瑞文
我们时常听到XXX、哪位名人因「心脏病」、「心肌梗塞」而突然猝死的消息,以为心血管疾病都是「突如其来」的?其实不然,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子早已潜藏在体内已久,只是常被疏忽…
你知道吗?根据卫服部公布105年国人10大死因,虽然癌症高居榜首,但位居第2名的『心血管疾病』也已经连续蝉联多年。心血管疾病指的是关于「心脏」或「血管」的疾病,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像是冠状动脉疾病、心肌梗塞、中风、心脏病、动脉瘤、心房颤动、周边动脉阻塞疾病…等。
不同的疾病影响的关键因子都不同,但心血管疾病大多都与「冠状动脉粥状硬化」与「血管阻塞」有关。它可能是由糖尿病、高血压、高血脂、肥胖、年龄、抽烟、缺乏运动、饮食习惯不良与过量饮酒所造成,因此广义来说,十大死因中第四名的「脑血管疾病」、第五名的「糖尿病」、第八名的「高血压疾病」也都包含在『心血管疾病』的范围,与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子也都息息相关。
卫服部所公布的资料显示,105年因心血管疾病而造成死亡的人数相较104年增加了8.4%。就年龄观察,45岁以上国人以癌症和心血管疾病居死因前2名。众多的研究报告已经指出,心血管疾病难以预测,且无法归咎单一原因,但与家族病史、年龄大小、饮食习惯、生活型态、空气污染、工作压力、气温高低、老化程度…等原因都有相当程度的关联性。因此,生活中上述危险因子越多的人,更容易罹患心血管疾病。
虽然「老化」是心血管疾病很重要的关键之一,但不代表年轻人就没有罹患上心血管疾病的机会,现代社会竞争激烈,许多上班族因工作压力大、长期情绪紧张或抑郁,经常大吃大喝又没有规律运动,甚至还需要应酬,免不了抽烟、喝酒、熬夜等,这些习惯,更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。
心血管病变所引发的中风或心肌梗塞等,往往突然发生的令人措手不及,因此不容轻忽。 《黄帝内经》养生篇:「上医治未病、中医治欲病、下医治已病」,当心脏出现问题时,已经为时已晚。站在预防医学的角度来说,「治未病」比「治已病」重要,如何早期发现,一开始就知道血管硬化与阻塞的程度,防止心血管病变是重要的课题。
为了预防与及早发现心血管问题,建议40岁以上族群应该定期接受检查,随时了解自己的状况。一般来说,心电图、抽血验血脂肪以及周边血管动脉检查都可初步筛检心血管疾病;若要进一步检查,则可以利用极速低剂量电脑断层来做「心脏冠状动脉血管摄影」,可以用来了解血管的粥状硬化与狭窄的病变,而得到的「冠状动脉钙化指数」也能对未来发生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有更好的预测,从而预防突发性的心血管病变。